他們可能是我們的鄰居親友,也可能是陌生的路人,但在疫情面前,卻以無畏的氣概,為成都的疫情防控付出了不平凡的努力,生動書寫了屬于當下、屬于我們的英雄故事。
一面面揮舞的紅旗、一個個上揚的大拇指、一句句“聽我說謝謝你”,溫暖了今天的成都。
疫情突如其來,回應它的,是一條條扎實周密的舉措,一幅幅讓人動容的畫面。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溫暖的橋,彼此溝通聯接,通向勝利的彼岸。
主動戴好口罩,做好自己和家人的防護,配合核酸檢測,接種疫苗,報告外出旅行史,了解隔離政策,約束自己的行為。
市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范雙鳳:購買進口冷鏈食品 選“三證齊全”的產品
管控點附近的一家烤肉店的老板周宇恒來到防疫工作點位,為現場執勤的民輔警端來一盆熱炭取暖。此后的每天,周宇恒都會到現場的5個防疫點位為民警、疾控和社區工作人員送炭,其間每隔數小時還會定時更換,從未間斷。
這個社區8人集體,就此在藍光凱麗香江小區“駐扎”下來,開始忙碌地工作。在這期間,有人錯過了女兒的生日,有人半夜兩三點接到電話,有人成了獨居老太太“最信任的人”……
一趟趟穿梭在封控小區、核酸檢測現場等疫情防控最前線,化身“搬運工”和“跑腿俠”,解決著最急迫的事。
“前幾天,熬了好幾個通宵。我們在這個崗位上早就沒有早晚、假期的概念了?!?/p>
疫情之下、寒冬之日,對于身處隔離酒店的市民和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者來說,一份份地道的“川味”盒飯,不僅填飽了胃,也溫暖了心。
從參與密切接觸者轉運、密接人員的核酸采樣與送樣,到采樣物資管理與配送、統計醫務人員核酸臺賬、上報疾控數據,彭偉這一天是24小時連軸轉。
“兩邊都很忙,有時忙得一天也發不了一個信息?!彪m然不在同一個小區,但同在社區一線,做著同樣的事情。
張軍是錦江區東湖街道辦事處社區治理辦主任。11月2日,自疫情發生那刻起,他的腳步便沒再停下……
11月2日,金牛區頂峰水岸匯景小區及周邊區域實施封閉管理,居住在此的25位黨員民輔警作了一個共同的決定——請戰!
僅僅5分鐘,上百學生就報名參加了該校防疫志愿者。在封寢的這段時間,就由20名志愿者負責給校內的同學們配送一日三餐。
年過六旬的志愿者王月明和兒子蕭極嚴駐守在帳篷里,隨時準備接聽來自隔離居民的醫療咨詢電話。
他說服女友,向公司主動請纓,“逆行”管控區,成為內外包裹的中轉員。同時加入的還有同事劉云,兩人就這樣繼續為小區居民送貨……
“大家都說物業無大事,其實在我們看來是物業無小事。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要守好小區這道防線,守好居民的家?!眲⒂璐赫f。
作為一名“監督員”,她要檢查每一名換班上崗醫務人員的著裝是否符合采樣二級防護標準。這項工作每4個小時進行一次,是姚秀芝的主要工作之一。
“老朋友”們的平均年齡達到67.4歲。盡管已是需要別人來照顧的年紀,但他們覺得自己“正年輕”,還想繼續發光發熱,全心全意為社區、為其他老人提供更多服務。
易行在橫橋社區的抗疫志愿者群里發了一條求助信,一場“暖心接力”就此拉開。
11月13日,王劍彪當起了名副其實的彪大爺,脫下警服又穿上紅馬甲。他說:“戴上志愿者紅袖標,我一樣熱血,和戰友一起繼續堅守點位?!?/p>
記者在某停車場的負二樓見到了楊磊的“豪華大床”,后排放著一個枕頭和一件羽絨服,這就是他過夜的裝備。
小區一期的物業經理沈文杰,過去10天,他打出了超過1000分鐘的通話,一直堅守在自己的抗疫崗位上……
他們用嚴密的防疫措施守住封控區和管控區的靜,釋放防范區的活力;同時用細微服務守住居家隔離人群的靜,讓自己忙成整條街最勤快的“跑腿小哥小妹”。
解封不等于解防。安全有序是繁榮發展的基本前提,疫情防控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我們要繼續繃緊疫情防控的弦,毫不松懈地做好個人防護。
謝謝大家的全力以赴,讓所有的期盼如約而至。讓我們一起定格瞬間,傳遞溫暖——
關鍵時刻,守望相助。守護城市的煙火,滋養城市的文明。致敬平凡英雄,守護溫暖成都。